2015/1/30

廢輪胎橡膠再利用,瀝青鋪面材料新選擇

廢輪胎橡膠再利用,瀝青鋪面材料新選擇

●撰文/李茗家

根據統計,我國每年消耗的新輪胎介於15萬至17萬噸間。駕駛因應不同需求進行汰換後的廢輪胎,仍具有再利用價值,經由廢輪胎回收清除處理體系回收再利用,常見有再生胎、輔助建材、再生原料及輔助燃料等應用方式。為了開拓更多元的再利用管道,環保署進行「廢輪胎橡膠瀝青混凝土」材料之試鋪及監測。因此本期電子報將介紹廢輪胎應用於道路鋪面的技術,並專訪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徐敏晃組長,分享執行過程中的經驗及看法。

「能源利用」轉向「物質利用」

國內每年回收約10萬公噸廢輪胎,經破碎處理後之膠片,大部分提供予造紙廠、汽電共生廠、鋼鐵廠及水泥製造廠作為輔助燃料,占處理量70o/o以上,物質再利用約占20o/o,另10o/o則由熱裂解廠製成裂解油及碳黑,再加以應用。環保署考量再利用方式集中於能源利用,無法有效應變最新的環境要求,故開拓廢輪胎膠粉的需求途徑及使用量,以促進物質回收再利用。
相較於我國應用現況,觀察世界各國廢輪胎資源再利用之趨勢,已漸由「能源利用」轉向「物質利用」。尤其是在「廢輪胎橡膠瀝青」所展現之效益,價值高於回收橡膠製品,再加上道路鋪面材料需求量大,將廢輪胎衍生的資源,以物質循環再利用於公路上,是先進國家廢輪胎處理再利用的發展趨勢。

原料市場行情高及增加工程面價值

接受專訪的徐敏晃組長提到,經過環保署初步統計,膠片市場行情平均售價每公斤約1.54元,其價格相對低廉,連鋼絲等衍生物(約2.96元)都相對較高,但經過處理成膠粉(5mm)後,可提高至每公斤4.26元,成長幅度相當大。若依此推算橡膠瀝青膠粉(0.6mm)用途,市場行情將達每公斤12元,有助於提高現行產品價值。另外,「廢輪胎橡膠應用於鋪路工程具有正面效果,工程單位接受度高。」徐組長表示,隨著需求對象的不同,廢輪胎所代表的意義便不同,轉變為資源物的效益即產生差別,廢輪胎橡膠瀝青應用技術經與業者適當地溝通後,已取得道路主管機關共識,並引起許多共鳴。

橡膠瀝青鋪面所展現的效益

徐組長亦表示,廢輪胎橡膠瀝青鋪路技術所產生的附加效益大於目前所使用的一般材料,可作為整體推動的一大誘因,以增加工程單位及民眾使用的信心。在車行安全方面,良好的抗滑性能可增加潮濕天氣時的安全性,具更優異的抗車轍能力及平坦度可避免路面凹凸,以及多孔性特質可減少粉塵飛揚及濺水情形。在工程效益方面,具有降低裂縫產生量、更長的耐久性及鋪面承載能力高等優點,得以減少維護需求及成本。

期望達到相輔相成效果

由於橡膠瀝青拌製技術需使用特定的機具設備,因此環保署透過「廢輪胎橡膠瀝青鋪面應用拓展暨監測計畫」的執行,引進美國移動式橡膠瀝青拌製設備,並與交通部公路總局及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協商合作,試辦廢輪胎橡膠瀝青道路鋪築工程,後續也將進行長時間的工程成效及環境監測。「期望今年以試鋪工程規模試辦,能夠達到彼此相輔相成的效果,」徐組長表示,近年來在美國、日本、歐洲及中國大陸等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期望藉由廢輪胎橡膠的利用,使瀝青鋪面材料有新選擇,能夠展現廢輪胎完美的再生效能,創造國內廢輪胎物質回收的再利用價值及提升資源永續利用的環境效益。